一直以為,不同年紀是造就個人對房子的看法

但跟幾個人聊下來以後就慢慢發覺..

似乎不是這麼一回事?!


個人特質反而是影響最大的部分

其次則是地區的影響

尤其是居住於台北的人,對台北的房地產簡直可以到達悲觀的地步

「買不起。」(房子也有BMW級跟TOYOTA級,為啥一定要買BMW?)

其他城市的人倒是想得豁達

「錢存夠就買了。」

「結婚以後吧。」

「看工作穩不穩定啊。」

「看隔壁有住美女嗎?」



租屋搬家的經驗大概四、五次

每次在最後要歸還鑰匙之際,都會有股莫名的哀傷

大概是人格特質的關係,習慣之後就有情感

彷彿靈魂長了根,而這個地方就是我的土地

即使是旅行的時候,也特別會有個地方想一直住下去

「不想再走下去了,在這裡找個工作開始吧。」

所以在很早的時候,就已經確定要有一間自己的房子

不論風吹雨打,人情冷酷

都有個「忠貞」的歸屬(地震的時候還是要跑)



而租屋,難免就有寄人籬下之感

某一天,要把熟悉許久的一切歸還給別人(簡直在幫別人養老公/婆)

所以,我一直覺得,租屋是一種逼不得已的「短期規劃」

除了要對短期的設限,更要儘早地作準備

理財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困難

固定地將自己的薪水或零用錢,放在一個領不出來的地方(EX.定存)

金額則是以能力負擔為主,就算是一兩千元,也是一個開始

標準的做法,其實是薪水的三分之一(以上就很棒了)

如果已經有租屋、車貸的壓力,就只能減少至薪水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

之後再慢慢作調整

一定要調整,WHY?一個月存三千,一年是三萬六,十年三十六萬

不要覺得累積的慢,是為自己種下一顆希望的種子

基礎是沒有捷徑的(買樂透?)



也有人覺得,一直租屋也不見得不好

等到老的時候去養老院,或者直接移民到物質比較便宜的地方就好

這也是國外很風行的做法

國外有個做法比較沒有負擔

即使房子是一開始貸款買的,也有可能一輩子也還不完

還不如晚年時直接跟銀行商量,再拿房子去貸款,當作自己的養老金

等自己生命結束,房子也送給銀行了




每個人因生活、環境、經歷都會帶來不同的見解,與看事情的角度

沒有所謂的比較好、比較壞或優劣之別

有些人會覺得,先租屋把現在顧好,沒有現在哪有未來,何況未來似乎還很遠

有些人會把房子跟投資綁在一起,生怕買了一間無法增益的房子

有些人則在一片熱愛的土地上,將情感投注在其中,讓自己創造價值無法比擬的家

無論何者,都是一種歸宿




引用自http://wearempaact1.blogspot.com/2011/08/season.html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大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